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规章制度 >> 2025年颁布 >> 教育教学 >> 正文
教育教学
攀枝花学院关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办法
2025-03-06                  点击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号)、《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为强化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健全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内部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而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学校以教学质量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资源为支撑,构建质量保障系统模块,形成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的教学质量保障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相关方要求,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各方面、各环节,并将其综合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

(二)坚持产出导向的原则。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衡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度的标准,将学生成才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育人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条件保障有效度和培养结果满意度。

(三)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基于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形成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依据。注重教学质量保障的全程性和全员性,强化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落实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将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持续改进。

三、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

学校构建以目标设定为前提,条件保障为基础,过程管理为重点,自我评估制度为核心,反馈、调节、改进为落脚点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管理决策环节→教学质量目标与计划环节→教学质量标准与保障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环节→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环节→教学质量改进环节→新的管理决策”的教学质量闭环保障体系,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一)管理决策环节

管理决策环节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调度中心,主要负责确定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运行协调管理工作。由三个层级构成,即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

1.决策层。由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主要负责审定本科教学建设、教学改革等规划(方案)、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研究审议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管理层。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团委、组织部、人事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网络与计算中心、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图书馆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负责执行学校决策,起草教学相关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管理指导、服务保障本科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做好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资源保障。

3.执行层。由各教学单位及其基层教学组织构成,主要负责落实学校相关文件制度及质量标准,制订本单位的实施细则,推进教学单位教学建设、教学组织和运行、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

4.监控层。学校设立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负责教学督导与教学评价工作,履行指导、监督、检查和评价等职责。统筹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各教学单位教学督导组,负责专项工作。

(二)教学质量目标与计划环节

教学质量目标与计划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

1.学校立足国家新发展阶段,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情况,确定教学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等,各教学单位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确定专业建设规划,教务处统筹指导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

2.各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学校发布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性意见,制订完善各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在开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以及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的基础上,按照顶层架构、反向设计原则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制订与之配套的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大纲。

(三)教学质量标准与保障环节

教学质量标准与保障是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对教学条件、教学环节的要求与标准。

1.教学条件保障要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发展要求,为专业提供相应的人(师资、教学管理人员、生源等)、财(教学经费等)、物(教学用房及配套场地、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实习实践基地、运动场馆及设施、网络信息硬件及软件、图书资料等),并制订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本科教学投入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2.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教学准备(教学日历、教案、讲义等)、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辅导答疑、作业、平时测验、期末考试、考核分析等)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抓好各环节的规范管理。

3.质量管理制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化是为规范教学行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制订的,主要包括教学基本管理、学籍与学位管理、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准、流程、规章制度和办法等,其中包含服务于各层级各教学过程的相关文件,各文件之间相互联系和支撑。

(四)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环节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内外部质量评价。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各教学单位为主体、基层教学组织为基本单元的“三位一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对教学条件、教学运行、教学服务保障等系统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

2.内外部质量评价

内外部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以结果为导向持续整改。该系统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个子环节。

1)内部质量评价指学校建立的自我评估制度,包括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等。评价结果用于课程质量、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具体落实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工作中。

2)外部质量评价是对学校办学水平、专业水平及毕业生质量进行评判的一种质量保障手段。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教学状态数据监测、用人单位与社会评价等方式。评价结果用于学校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教风建设等工作的持续改进。

(五)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环节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环节是确保教学质量保障闭环循环的重要环节。该系统包括信息反馈和激励与约束两个子环节。

1.信息反馈:收集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内外部质量评价发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不同的用途由相关部门加以整理和汇总。建立教学质量信息公开机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通报教学问题,定期公布教学检查通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评估结果等;教学督导委员会召开督导工作会议,定期发布教学督导信息等;公布招生工作总结、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引导师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质量监督。

2.激励与约束:建立教学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和教学单位的奖励力度,开展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教学约束机制,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坚持以品德、业绩和贡献为导向,实施人才差异化考核和分类评价,严格实行师德师风失范、学术诚信不端、教学效果不达标一票否决制。

(六)教学质量改进环节

教学质量改进环节是确保教学质量保障闭环循环的关键环节。该系统包括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任务、整改跟踪检查、提交整改报告四个子环节。

1.制订整改方案:制订整改方案是确保整改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整改方案制订需要基于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相关部门收集并汇总已反馈的问题及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更改方案。方案应明确整改目标、具体措施、责任人、预期成果与时间节点,确保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与针对性。

2.落实整改任务:落实整改任务是保证整改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责任部门应严格按照整改方案执行整改任务,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相关部门需定期检查整改任务的执行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提出建议和反馈,形成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3.整改跟踪检查:整改跟踪检查是保证整改效果的重要手段。由问题提出部门负责并成立相关整改跟踪小组,整改跟踪小组将定期对整改单位进展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各项整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4.提交整改报告:提交整改报告是总结整改成果和评估整改效果的关键步骤。整改报告应详细记录整个整改过程中的实施细节、成效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报告由各责任部门编写,最终汇总至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经责任部门分管校领导审阅后,将报告进行公开,反馈给全校师生,促进信息公开与持续改进。

四、实施要求

(一)各相关单位在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框架下,按职责牵头或配合制订、修订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落实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责任人;各教学单位构建本单位内部的循环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活动。

(二)各相关单位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教育和培训,领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引导教职工树立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自觉查找和改进不足。

(三)学校要以服务教学为宗旨,规范各个系统运行,强化各个系统之间的支撑递进作用,利用好质量检查和评估结果,实现质量决策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和质量保障体系现代化。

五、其他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