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上架书籍,清理、分类报纸图书和报刊,选购、订购图书,打扫书架卫生……这些都是他长期工作的场景。42年前他成为图书管理员,37年前他成为攀枝花学院图书馆一员,从此投身为之奉献几十年的图书事业。他就是2021年被授予全国“高校图书馆榜样馆员”荣誉称号的我校图书馆研究馆员赵大志同志。
赵大志的工作和生活既简单又充实,倾注了他全部的热爱和专注。他在我校图书馆默默的付出,见证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馆舍从最初的三间小屋,到如今的一栋1.3万平方米的花园生态图书馆,书籍从1万册到如今的50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这些无不凝聚着他在图书馆的不懈努力和辛劳付出。
四十二年不忘初心 一家两代志在图书
“图书馆人的初心就是服务,我希望后继的图书馆人能提供更优质的图书馆服务。”赵大志祖籍吉林白城,曾经高考失利的他不甘就此结束学涯,毅然选择去当地中学聘任教师。1980年调入筹备建设中的白城师范学院,于是热爱读书的他选择在学校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干就是42年。在这42年里,赵大志从管理员到助理馆员、再到馆员,从馆员到副研究馆员、再到研究馆员,他回忆到当时每天要到学校收发室拿报纸取杂志,到后来进书库、阅览室,他从一个不了解图书馆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赵大志1985年前在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1985年后一直在我校图书馆工作。当记者问他42年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岗位时,赵大志没有丝毫犹豫回答到:“在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和考研需求,为他们办理图书借还手续等日常服务,让我心情很愉悦。学生愿意来、喜欢来图书馆,对于我来说就是最高兴、最有意义的事情。”
赵大志的母亲曾在攀大图书馆工作十余年直至退休,对图书馆有着深厚的情怀,这也坚定了他在图书馆工作、为学生服务的信念。2019年他荣获四川省高校图工委颁发的“一家两代”荣誉纪念牌,对于他来说,这既是传承,更是鞭策。他热爱并投身于图书馆事业,两代人为图书事业携力奔跑、传承坚守,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俯首为校促发展 砺志与攀共成长
到攀大的37年来,赵大志为学校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行政管理和读者服务工作,致力于丰富和优化馆藏文献资源、改革和提升读者管理与服务、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他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1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持、参与科研项目7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
在助力攀大成长的同时,赵大志也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1985年到校时他是高中学历,正逢学校开设在职干部班,23岁的赵大志没有丝毫犹豫便报了名,进入干部班成为第一届语言文学系的学生。他边工作边学习,两年后顺利拿到大专文凭。随后,赵大志仍然坚持学习,通过自己努力1998年取得了西南政法大学函授法律专业本科学历。1998-2000年参加了原四川师范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课程选修班学习。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赵大志始终坚持主动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把自己的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如他所说,“无论是从服务图书馆的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跟上学校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忘初心见证荣光 平凡岗位铸就榜样
图书馆哺育了一届又一届的攀大学子,它也经历了多次扩建和完善,变迁中永远不变的是赵大志在图书馆无私奉献服务师生的坚定决心。他刚来攀大时学校刚成立两年,图书馆馆舍只有教室、阅览室和办公室各一间房,图书只有1万多册,条件非常艰苦。这样的环境不仅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因为热爱而甘之如饴。带着对工作的热爱,赵大志到校第一年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是一名有36年党龄的老党员。
学校成立38年来,图书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赵大志是亲为者、推动者和见证者。图书馆纸质藏书从建校时1万多册到现在的150多万册,他参与了大部分图书的采购,他是亲为者;图书馆从三间房,到现在阅览室21个、室外阳光阅读区10个、阅览座位3750个,馆舍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他是推动者;图书馆逐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地方、成为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家园,被授予“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四川省全民阅读先进集体”“四川省全民阅读优秀组织”“四川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等荣誉,他是见证者。
回忆这段历史,赵大志时常感慨于当时所面对的压力和困难之巨,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没有忘记作为共产党人的使命。
现在,图书资源不断丰富、学习环境更加优越、阅读环境更加美化、书香气息更加浓郁、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到位以及馆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都展示着图书馆的日新月异。赵大志欣慰而坚定地说:“只要党和学校需要我,让我做什么都可以,让我去哪里都行。”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无私奉献的职业人生,发挥着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广大职工和攀大学子砥砺奋进、勇于担当,不断书写攀枝花学院的新篇章。
(编审/袁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