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律攀大 >> 自律攀大人 >> 正文
自律攀大人
【自律攀大人】以爱为杖,路从脚下始
——专访电气学院李会容教授
2022-01-06      传媒中心      刘宏燕 王枭宇      点击数:

     她站在冬日窗前明亮的阳光里,卸掉亮眼的功与名,笑容温暖,言语和煦,也给我们走近她的机会。 她是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李会容教授

李会容是现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是攀枝花市第八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攀枝花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蓝桥杯比赛优秀指导教师、5G移动通信应用竞赛本科组决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和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顾问、攀枝花市钒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攻关计划钛及其复合材料深加工与表面处理创新团队的主要成员,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出版教材7部,获得攀枝花学院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与李会容老师相处的轻松氛围下,我们一点点走近她,走入她那些我们未曾在场的重要人生时刻。

承父志  二十年同攀共风雨

乘着火车从黔江火车站一路向南,进入攀枝花市,向左看是山,向右看也是山,目光所及,不见高楼大厦,一问市区在哪儿,才知道已经过了——这是1995年的攀枝花,也是来攀工作的李会容与攀枝花的正式会面。在此之前,李会容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过攀枝花的名字,不论是从建设、守护成昆线的父亲口中,还是在攀钢工作的兄长那里,攀枝花都是令她着迷的地方。因此在那个父亲每月工资只有100元的年代,刚从大学毕业的李会容,放弃了成都的工作,交上了由家人倾囊而出凑足的3000元违约金,接受了攀钢迟来一个月的录用通知。

2002年,已经在攀钢职教中心工作了7年李会容,在同事的带动下,又一次走向转变——入职攀枝花学院爬上大陡坡,走入学校当时唯一的校门——东门,学校内的校舍简单,没有三教、没有分析测试中心、没有学生三食堂,更没有产教融合大楼,实验设备也比较老化——这时的攀枝花学院刚刚申本成功,第一年招收的本科生,正是万事待兴,李会容就这样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历数学校这二十年的大事记:2007年完成本科评估,2017年高质量完成省、市评估,今年成功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校园已然绿荫夹道,空调和热水设备入驻学生宿舍,实验设备的购置除了满足于基本教学功能,还扩展到学生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师生加入了自律攀大人”的队伍。想到与学校共度的从无到有、风雨兼程的日子,李会容为这种迅猛的发展感到自豪: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有了回响。

后浪随  打洞钻尖深造诣

入职不久,学校出台了支持老师深造的政策,李会容听取了院系领导的建议,进入电子科技大学读硕,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一个与她的本科专业完全不同的领域。当时李会容的孩子只有两三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然而为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自身的发展,她还是承受了这份压力,并且很快被“项目进课堂”的学习生活激发了兴趣。

李会容老师常常与学生埋头在实验室的各种仪表、元器件与线路之间,为了精准达成目标线路,他们一次次调整算法,屡败屡战,不容间歇,她带的学生也大都实践动手能力强、吃得了苦。她认为,实验是工科专业的生命线,要让学生“进得去”,然后他“分任务”,以确保学生“待得住”,这时她再“思想上给鼓励,技术上给指导”。然而这并不是一件易事,“孩子们常常通宵达旦做实验,特别是比赛期间,吃在实验室,睡也只是趴一会儿,这个调试过程其实枯燥又辛苦,我们老师看着特别心疼,也只能在他们隔壁陪陪他们,帮他们找找元器件。”

不过李会容还是不断动员学生们参与进来,发展专业兴趣、培养协作能力,有很多学生因此获益。了解到一名学生具有一定C语言基础后,李会容积极带他进实验室,与他一起准备比赛,在大一的时候就带他参加5G通信大赛培训,不久后他即斩获5G通信大赛中的省赛一等奖,这一经历也被他当作了磨练和成长。

提到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李会容说:“都是团队分工合作的功劳,成果属于所有成员”,只字未提其中的艰辛。她甚至主动跟我们分享平时的解压技巧:陪家人,做运动,讲笑话,展示了她可爱的一面。提到科研,她还向我们讲解了学校目前普遍使用的联合申报项目模式:这种跨学院、跨学科的项目其实更能结合攀枝花市钒钛产业重点,发挥好学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功能。

“本科生学的是圆,硕士生学会打洞,博士生打到尖上。”从图广,到钻研,再到求精,是每一个求学者要走的路。因此李会容鼓励学生们扩大知识面,广泛学习,对不了解的领域勇于尝试、发现兴趣,才能清晰定位。学校目前开设的专业方向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第二学位,这些都是在宽口径培养人才。

炽心种  桃李成蹊护春叶

李会容在2002年走上尚且粗糙的讲台,面对学生时,成就感就填满了她的胸腔、脑海,溢到了喜不自胜的脸颊。喜欢拉她谈心的学生想不到,我们也不会想到,李会容走上教师岗位完全是一个偶然。这个在高考志愿单上未加考虑过的选项,因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次邀请,缘于她的一次勇敢尝试,成了她此后生活的主轴。

“我发现我真的很适合当老师。”的确,李会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教书育人,育人更重要”,以真心换取实意,以互助收获成长。她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亮点,同时用真心换来了许多颗信任她、依赖她的心,当“孩子们”遇到同学分歧、考研压力、家庭矛盾等都愿意找她谈话。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始终认为相知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理解和懂得是构筑师生沟通的桥梁。李会容说:“这是意气风发的一代。”她看着学生走出学校、走向成熟,学生毕业的时候抱着她哭,不舍得离开,难忘那一个个解答问题到深夜的日子;她记得很多学生,把学生的成功分享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取得成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

在她的执教生涯中,她始终坚持“恒心”培育学生,由“坚守”助力成才她教过一个学生,头发剪得很短,臂弯里常常夹着篮球,有时拍着进教室,坐在后面的角落里两脚便朝桌上一搁桀骜不驯的样子——是李会容每节课耳提面命的对象然而意想不到的转变发生在大三,她决定考研,每节课坐第一排,最后以高分一战成硕。李会容至今还记得她每每跑到近前问好,有时挽着手走一段路,笑眯眯的样子

2016级电子工程专业周科二战考研被清华大学录取,背后也有李会容的支持。在周围纷纷扰扰的“要实际”的劝说中,周科找到了她。李会容仔细询问,确定他心中有清晰的方向后,告诉他“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后来周科带着专业课只差11分的遗憾再次找到她,她依然相信他的选择,相信“梦不再遥远,是可以实现的”成为了周科考研路上的温情驿站

有的学生在她的带动下,背起了公式,坐到了前排,听起了课;有汽车工程的学生选她做钛班导师,交出了信任。清晨六点的图书馆、静明湖、思源坡,深夜十一点的分测楼、教学楼,学生的付出她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当看到图书馆闭馆时大片的夜归人行走在昏黄的灯下,她总感到学生的付出和努力、学校的学风与初来时已经两样,她深深的被他们感动并为他们骄傲

黑发积霜织日月默默无言写春秋李会容满怀赤诚,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十余载教书育人,这种爱不但感染了“子承母业”的儿子,也洋溢出来笼罩了她的每一个学生“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我真心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大学生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意义,将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在自律奋进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够培养出更多胸怀天下、自律奋进的人,这老师的价值所在

(编审/张子萱